6亿日活的淘系社交电商还有机会吗?
社交电商本质上是电商行业营销模式与销售渠道的一种创新,凭借社交网络进行引流的商业模式在中短期内为社交电商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但这种模式的创新并非难以复制,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采用什么营销方式,商品的物美价廉和配送服务的快速高效才是其能否对平台产生忠诚度、愿意持续复购的关键。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社交流量的投入带来用户增长的边际效应将逐步降低,对社交电商平台精细化运营及供应链能力将提出更多挑战。
本期主要讲基于社交平台如何做电商。目前做这块最主流的有三个平台,微博、抖音、快手。这几个平台在做相应的事情,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三个角度来讲,一是社交电商的关键点,二是现有社交平台电商玩法分析,三是对商家、机构、达人的利好。
为什么要做社交电商?因为好的内容能降低获取流量及留存成本,通过粉丝的深度运营来增加收入。它提高了整体效率,降低了成本。核心是通过相对较小的成本赚钱。
今天,商品过剩越来越严重,需要通过好的内容,把商品赋能、卖掉,但好的内容是稀缺的。如何生产、分发好的内容?这就有了社交这条路径。它通过运营粉丝,以电商的方式把商品销售出去,完成社交电商的转化闭环,缩短整体转化链路。这种基于社交的成交体系,就是社交电商。
所有社交平台内,电商成为最容易变现的途径之一。
Part1.社交电商的关键点
微博、快手、抖音为什么要做社交电商?
平台需要完成基于平台自身的商业化形态塑造;通过商业化工具赋能头部KOL助其变现。比如培养商业化的成功标杆,带动大量头部达人去做这个事,整个业态和生态初期就形成了。
平台为什么要做?首先是觉得能做好,二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
从微博、抖音、快手这三个平台来看,做这个事情是完全正确的,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比如2018年,微博仅因赋能内容创作者的电商收入就有254亿。
抖音在2018年开启社交电商生态探索,2018年成功创造“抖商”这个名词。
快手现在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平台也不知道如何管控。但散打哥一场直播卖了1.6亿,头部主播10分钟几千件的案例有很多——说明在快手电商是可以做得非常好的。
内容创作者为什么要做?
首先就是为了赚钱,因为电商确实是平台变现最快的途径之一。
其次,对于您的帐户,您可以更好地创建整个帐户的品牌价值。基于ip的品牌价值起来后,不仅要做内容,还要做内容相关的东西,比如电商,核心就是为了变现。
然后,账号要通过一些社交平台,给私域流量做一些商业化运营,形成可持续的收入。这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可持续地运营账号,整个形成闭环。
最后,做电商可以降低账号运营的风险。平台对做商业内容的账号是大力扶持的。
从转化的角度来说,社交电商具有成本低、转化高的特性。前期要去投入一些量,但后面会反哺。对比同期一些做电商平台的投入,成本有很大的降低。转化高则代表粉丝黏度高。
Part2.现有平台社交电商玩法解析——微博
微博是基于微博橱窗承载商品,主要通过网红电商、内容导购电商构成体系。目前均以淘宝为载体,并已全面打通,这对电商人是特别大的利好。
抖音2018年仿照微博做了“抖音橱窗”,支持淘宝导流,做的是抖音的淘宝客模式;抖音小店则基于头条系的自营电商平台“放心购”为底层,帮助KOL开店。
快手是目前路子最野、开放性最大的平台。快手小店开启后可以添加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商品,现在支持淘宝(cps)有赞(cps)以及魔筷TV。快手是我目前比较看好的平台。
微博、抖音、快手在、做社交电商的时候,有两种模式:开店和不开店。
先来看微博。微博2015年开始做,2019年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基于微博橱窗承载商品,主要通过自营网红电商、内容导购构成完整的电商体系,以淘宝为载体,并已全面打通。
自营店主这块,主要包括账号、卖货以及供应链为一体的网红卖家。
内容导购博主是基于CPS模式获取佣金的白菜类的种草号,以及种草类淘宝客。截止2018年年末数据,月分佣金额4000万+。所以这是值得做的,现在这部分已经相当成熟了。
自营店主适合熟悉供应链、店铺运营的KOL机构。它的优势是拥有自主开淘宝店、供应链为一体的电商能力、增强粉丝信任、灵活性强。
微博是目前唯一让红人孵化自主品牌的平台。它跟官方的合作方式是这样的:跟官方签署线下协议,通过广告及技术服务费的方式扶持网红开店,打造品牌。困难在于开店的成本和门槛越来越高,对供应链、产品选择和店铺经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顺着社交平台这根杆子,许多社交电商开始冲击传统电商,正如传统电商当初戏虐传统商家一样,狠狠戳了一把脊梁骨。许多传统电商,例如在淘宝开店的店主,利润已从曾经的月入十几万,到如今愁眉苦脸想开直播赚钱。
社交电商的快速发展让产业链上下游各方都看到了社交流量的巨大价值,品牌方、商家、电商平台都开始尝试通过多样化的社交化营销方式来降低获客成本、提升用户粘性。拼团、分销和内容都逐渐成为了电商营销的一种常规手段。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迅速耗尽社交平台的流量红利,社交流量的投入带来用户增长边际效应将逐步降低。